宛如飛翔,這套書被稱為司馬遼太郎三大長篇之一
其餘兩篇,一篇是"龍馬行",一篇是"坂上之雲"
三篇中,有兩篇在描寫維新運動中的英雄人物
相較於龍馬行,宛如飛翔實在有點沉悶...
哪裡悶了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宛如飛翔所描述的人物是西南戰爭中
薩摩藩的靈魂人物"西鄉隆盛"
在維新攘夷尊王的活動中,薩摩藩跟長州藩一直是主導的藩
相較於激進的長州藩,
薩摩藩的角色在故事中的描寫
是沉默不語,身體力行的個性
故事發生於維新之後
眾人覺得這個維新後的新世界,不如革新志士想像中的那麼好
而身為薩摩藩的代表人物,
西鄉雖然不想要參與鬥爭,卻也被捲入政治浪潮
他與同樣出身於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
在維新後該做什麼,兩人產生極大的分歧
維新事件後,武士無處可去,
滿腔的熱血無處宣洩,造成許多的社會問題
而身為革命的頭頭,西鄉隆盛認為只有"征韓"
才能解決的了這個問題
但去過歐洲與美國考核的大久保利通
卻驚覺日本本身的封閉與落後
他認為應該要先內治,學習歐美的技術
並朝向文官統治的方向發展
當初革命的夥伴,卻變得無法溝通
經過政爭之後,大久保獲得天皇的支持,
以內政為主,而西鄉辭退了官位,回到了九州家鄉,
設立私學校,教導薩摩的子弟兵
此時,各地不斷傳來起兵革命之事
為了安撫那些舊武士士族的情緒
大久保利通趁著琉球難民遭台灣原住民殺害的事件(牡丹社事件)
大做文章,出兵台灣
那時候的清朝完全無力阻擋
甚至還簽回了北京專約,寫日本出兵台灣是保民義舉
(琉球那時候根本不算日本的,其實琉球是清國的)
這樣一個侵占行為,並不能澆熄士族那早已狂熱的血液
縱使當時西鄉不在鹿兒島,
他身旁的士族們,展開了旗幟
開始攻擊政府軍
西鄉聽聞消息,除了震驚之外
還是只能回到西南,率領著士族
打著「質問政府」的名號,揮軍北上....
兩邊都是為了維新革命曾拋頭顱,灑熱血的夥伴
卻因為意見不合,兵戎相見...
這就是這樣一套描寫維新時期,政治角力的歷史小說
******
【歷史小說】燃燒吧劍 - 新選組嶄新形象(司馬遼太郎)
宛如飛翔,可以說是「龍馬行」「燃燒吧,劍!」
司馬遼太郎對於幕末明治時期的又一歷史鉅作
但個人覺得看了很痛苦
在這套書許多的描述片段中,
司馬遼太郎大師,出現了很多很多的重複引用與故事情節
或許是史料太少的關係,
也或許是該段落必須要提及加重的關係
雖然宛如飛翔厚厚的寫了十本書,
但我個人認為是可以精簡成7~8本書的
再者,比如龍馬行或是燃燒吧劍,雖然也會有重複的情節
但由於龍馬與土方歲三,這兩個歷史人物的經歷與個性
都較西鄉隆盛好寫
兩個人都經歷了幕末最後的那段動亂時期,甚至還要拔武士刀砍殺人以維護革命的利益
而西鄉的時期,則已經進入了革命後的政治時期
一大串的政治情節
我想,不只西鄉要辭官返鄉
連讀者可能都看的昏昏欲睡,太多的人物與推進的法案
實在看的很吃力....
**************************
這套書如同司馬遼太郎其他的長篇一般
也改為大河劇
由於書中的角色太為沉悶
還特別改編他們的性格與對話,因為「電視劇總不能不說話」
不過大河劇,有很好的將大久保與西鄉兩個人的情誼
與不得不針鋒相對的點給描述出來
比書中感到的氛圍活絡許多....
個人認為,如果要看司馬遼太郎大師的幕末作品
還是要從"龍馬行"跟"燃燒吧,劍!"這兩部早期作品開始看
會比較啃得下去....
書名"宛如飛翔",是司馬遼太郎大師對於薩摩人的印象
泣こよっかひっ翔べ
(與其哭泣,不如飛翔)
或許是因為這種印象,我們可以看到薩摩人的衝動與"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個性
其實是被司馬遼太郎稱讚不已的性格
有這種個性的士族,視武士精神為人生目標的志士
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留名千古
我們看的到書中人物的氣魄
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與現今的連結
這或許也是司馬大師想透過西鄉的行為
來感化人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