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淨出立,看到書名,
就會想到西遊記的悟淨吧?
西遊記內四人最被忽略的角色...
萬城目學以這種配角的角色,重新詮釋歷史與文學
是一本很有趣的書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雖然內容很短
而且某些點其實沒那麼深刻
畢竟文內重新詮釋的都是中國文學
不論西遊記、三國演義、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史記
這些都是我從小接觸到現在的歷史
由於我本來就喜愛中國古典文學與歷史
所以覺得這本由日本人詮釋的"配角"的觀點
似乎有點太淺了
不過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序
萬城目學老師講述自己考試時,
看到了一個閱讀題目
內容寫的是悟淨在西遊記內的想法...
我直接貼上內文好了
"高中時,我在現代文學的試題中,邂逅了有趣到不行的文章,至今仍記憶猶新。
內容是三藏法師和孫悟空、沙悟淨、豬八戒,前往天竺取經途中的故事。我心想原來這就是《西遊記》啊,結果並不是。在試題的文章裡,沙悟淨似乎思考著什麼。這個水裡的怪物,一個人嘀嘀咕咕沉吟,用深奧難懂的話語,認真探索著悟空的天賦、三藏法師目光前的永恆。我心想這篇有點怪但有趣到不行的文章,究竟是什麼啊?瞬間被吸引的我,把考試拋在腦後,一頭栽進了文章裡。
當時,我不知道是誰寫的,也沒有關於試題文章的說明。高中畢業,上了大學,我也經常在想,當時那篇西遊記的故事是出自誰手呢?我猜想可能是哪個作家所寫,查遍著作名單,都一無所獲。光是試題摘錄的部分,就有著非比尋常的吸引力,我想這個作家絕對不可能沒沒無聞,卻怎麼也找不到。
沒想到,我竟不經意地遇上了。大學四年級時,我在重新出版的作品集裡找到了,那篇文章孤零零地收錄在我從以前就很喜歡的作家的著作集裡。
中島敦。
是戰前的作家。
有〈山月記〉、〈李陵〉等,很多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短篇作品。實不相瞞,準備重考時,我就非常愛看他的作品集。(作品集裡,沒有收錄那篇《西遊記》!)他的文章清高,且兼具深度與格調,帶給我極大的刺激。當時我連一行小說都沒寫過,卻突然湧現「我想成為寫出這種文章的作家」的夢想。
名為《我的西遊記》的作品,收錄了以下兩篇文章。
〈悟淨出世〉(悟淨出頭天)
〈悟淨歎異〉(悟淨感嘆)
〈悟淨出世〉是描寫沙悟淨遇到三藏法師之前的故事。他在流沙河底不斷詢問自己是誰,漸漸得了心病,去找妖怪之師尋求解答,也都未能如願以償,就在這時候遇見了三藏法師。〈悟淨歎異〉是描寫沙悟淨發現自己「光想而不採取行動」的弱點,於是開始研究悟空與三藏法師的故事。我在那次的現代文學考試看到的試題,就是摘錄自〈悟淨歎異〉。
我衷心渴望,可以看到這本《西遊記》的後續!然而,這是絕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因為中島敦在寫完《我的西遊記》中的兩篇文章後的一九四二年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三歲。死因是氣喘的老毛病惡化。
寫到這裡,話題要跳到我三十三歲的時候。
那是我成為作家的第三年,要在《yomyom》這本雜誌寫一篇小說。出版社希望我能寫單篇的短篇小說。當時只寫過《鴨川荷爾摩》、《鹿男》、《荷爾摩六景》的我,沒有寫單篇短篇小說的經驗,正煩惱該寫什麼時,突然閃過一個念頭:
「何不自己來寫那個永遠看不到的故事的後續?」
說也奇怪,這時正好跟中島敦寫《我的西遊記》時同年紀,我心想挑戰看看說不定也很有趣。我愛不釋手的〈悟淨歎異〉的結尾處,有沙悟淨的感想敘述,說現在的自己還有很多地方要向悟空學習,等以後再來了解豬八戒。所以,我要寫的自然是「沙悟淨對豬八戒有何想法」的故事。
因此決定把標題取為〈悟淨出立〉(悟淨出發)。
聽說中文沒有「出立」這兩個字。在日文裡,「出立」也是平時比較不常用的文字。意思與「出發」、「旅立」(啟程)相同,但「出立」感覺比較崇高。
向來走在一行人的最後面,一直當個旁觀者的悟淨,踏出了嶄新的一步。為了祝福那崇高的一步,我在他的名字後面放了「出立」這兩個字。
從這篇作品開始,我花了五年的時間,在《yomyom》寫了〈趙雲西航〉、〈虞姬寂靜〉、〈法家孤憤〉、〈父司馬遷〉。每一篇的題材,都是來自我最喜歡的中國古代歷史所發生的事。主要是描寫心態的變化,把跟沙悟淨一樣原本是配角的人物擺到正中央,讓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主角,再回過頭來發掘自己。
或許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現代日本作家要刻意從中國古代尋求題材。
答案是「因為一定都相同」。
在我心中,日本戰國時代的人,與生於秦、漢時代的人,都是佇立在相同的潮流裡。當然,文化各自不同,語言也不同。但是,活著的行為,與孕育其中的悲哀、快樂情感,應該都一樣,寫下了遙遠過去的異國男女的物語。
在我的青年時代,從位於大海彼端的大陸的歷史、故事,學到了很多東西。現在,我成為作家,用日文編織他們的故事。然後,這些故事又飄洋過海了,而且帶領著在日本創造的漢字「出立」。就文化的存在意義而言,再也沒有比這更幸福、更美好的事了。
"
***********
在這本"悟淨出立"中,每一篇都非常吸引我
第一篇悟淨的心態
在一次一次的被妖魔捕獲時
悟淨問著豬八戒
當年,明明就是叱吒風雲的"天蓬元帥"
為什麼現在變成如此的樣子,無法忍耐,又顯得如此莽撞
豬八戒緩緩道出了原因...
做為天神時,緩慢而無盡頭的生命
在對戰時,針對對方指揮官戰意的打擊
讓每個"過程"變得毫無意義,而只注重結果
這樣的他,對於做為一個神明,彷彿找不到方向
酒、色、成就感,都無法獲得喜悅
找不到努力的意義
終於在酒宴中崩潰,被貶到人間
而直到被貶到人間,開始西行取經
他才漸漸找回"過程"中努力的樂趣....
萬城目學老師這樣的詮釋非常有趣
我們人類都會設定目標,並且努力從過程中獲取樂趣
但若是已經不老不死的人,
重複了無數遍之後,是否就會放棄了目標,
也放棄了過程的樂趣呢?
我想起一些關於不老不死的作品,好像到後來都會變成這個樣子(迷宮飯?加勒比海盜?鋼之煉金術士?)
我也想起25號宇宙這個實驗。無限的資源與有限的空間
反而導致了毀滅...
非常有趣的觀點,尤其是從豬八戒與悟淨兩個人的對話描述出
趙雲西行,畢竟三國是我從小到大就接觸的作品
個人覺得有點太淺,
(我想看到像
【歷史小說】橫走波瀾劉備傳 - 李柏 非常有趣的正史輔以詼諧文字的三國歷史
或是
【歷史小說】亂世的揭幕者:董卓傳 - 李柏另一本有趣的三國歷史解讀小說
)
這樣的詮釋。不過有點太難了~~
最後將趙雲的悶悶的心態寫為歸屬的感覺
其實也是不錯...
從常山開始出發的武將旅程,在往蜀的路途上無法適從...
從東北到西南,哪裡才是根?
霸王別姬跟荊軻刺秦王
一個以虞姬的身分來寫這段歷史,
而且這個虞姬還是項羽為了排解正宮死去
找的相像的俾女做為虞姬疼愛
雖然幸福過,但最後,總算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死...
是一篇以不同角度詮釋四面楚歌與虞姬的故事
荊軻刺秦王,則以一個同名的秦國官員京科
敘述兩人在趙國時候碰到的錄取事件
導致了兩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發展...
最後一篇,則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寫司馬遷的女兒,
在司馬遷受到宮刑之後
如何重新去跟司馬遷溝通,並將史記流傳下去的故事
其實我們從金庸"笑傲江湖"與評論得知
笑傲江湖內的岳不羣與這篇描述的司馬遷,
應該都是描述錯的
在經過了變聲期後,就算切掉雞雞
聲音也不會突然變高八度...
不過這無損這一篇的有趣之處~~
我還真的去查了一下是否司馬遷真的有一個女兒?
這篇就是這麼有趣....
(而這篇,我認為也是作者的巧思
作者在一開始寫了他考試時,看到了中島敦的文章
受到影響後決定開始寫文章
而中島敦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就是描寫中國的武將李陵
而這個李陵是誰?
司馬遷為了替李陵辯護,才被漢武帝施以宮刑...
所以這篇是不是對中島敦的致敬呢? 不得而知
這只是我這個小讀者的一點癡心妄想而已~~)
*****************
看完這本小說
我回想起當年高中,國文老師問我要不要投稿,寫篇小說
那時候我寫的小說,也是像這本小說一樣
從配角的角度來描述事件
我選的是三國演義的典韋,
在宛城之戰中激戰到最後的故事
可惜,沒被採用
但看到這本書第二篇"趙雲西行"
我又回想起當年寫著文章的我...
果然結果雖然重要,
但是人類果然會回想起過程努力過的美好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