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說,對於張藝謀導演的作品的印象是什麼?
不外乎是畫面顏色對比鮮明,如同拍攝的照片作品
商業電影的主題與內容空洞,
常看完整部電影,還是不知道故事內角色的情感變化
但在2000年以前,張藝謀導演的電影,
並不是像"英雄" "十面埋伏" "滿城盡帶黃金甲"這種大鳴大放的作品
而是很細膩刻畫各種小人物的心思,
將人物的情感與當時的氛圍,完整傳達給觀眾
其中"一個都不能少",真的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故事圍繞在一名13歲的代課老師:魏敏芝身上
由於鄰村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照顧病重的母親
沒辦法繼續帶學生,便找這個剛小學畢業的女孩來當老師
在臨走之前,千般萬般叮嚀,
這裡的學生 一個都不能少
魏敏芝跟村長談好代課價碼50元,但她才13歲
這樣的老師又會教什麼?
於是魏敏芝總讓孩子們抄課文,一天一天過去
孩子裡有個特別調皮的孩子張慧科
有天突然沒來上學,
到家裡一看,原來他家中只有一個臥病在床的媽媽
沒辦法養活兒子,就讓張慧科到城市掙錢
"一個都不能少",魏老師毅然決然地
決定到城市找回走丟的張慧科...
*********************
13歲的孩子是老師,10歲的孩子到城市去工作(要飯)
小學內連粉筆都珍貴無比,
很明顯的感受到偏鄉的物資匱乏與人力不足
劇中可以讓人大哭與感動的點實在太多了....
當粉筆在魏敏芝與張慧科兩人的爭打中踩碎
身為班上學習委員的張明仙(女生),
在日記中寫下了對粉筆不捨的心情
"我心裡很難過,前兩天張慧科在教室裡搗亂,把課桌碰倒了,一盒新粉筆掉在了地上,魏老師叫他撿,他不撿,魏老師就使勁推他,張慧科就是不聽話。推來推去的,地下的粉筆又被踩碎了很多。新來的魏老師不像高老師那樣愛惜粉筆,高老師經常跟我們講 講學校沒錢 買不起很多粉筆,教育我們要愛惜粉筆。我是學習委員,每次都要幫高老師收拾粉筆。我知道再小的粉筆頭,高老師都捨不得丟掉,記得有一次,我把一個已經拿不住的粉筆頭丟到牆角。過了一會兒,高老師看見了,就把他撿了回來。他用兩隻手指的指甲捏住粉筆頭,在黑板上又多寫了一個字,最後一筆,是高老師用大拇指抹上的,我的心裡很難過,一盒又白又長的新粉筆,現在成了又黑又短的粉筆頭了,高老師知道了也會很難過...也會很難過"
看戲中的角色,根本不是演戲,根本就像是每個鄉村會發生的事情.... 張慧科念完之後,一臉愧疚
而學習委員張明仙,則是搶回日記,回到位子上掉眼淚...
嗚... 真的好細膩,好讓人難過啊,我也狂掉眼淚
當張慧科跑到了城市,魏敏芝想要湊出車費,
到城市把張慧科帶回來,以遵守跟高老師的承諾
水泉小學的大家,跑去搬磚,雖然都搬壞了
但磚頭工廠的老闆還是給了15塊
15塊撿去預計9塊錢的車資,還有6塊錢
他們去買了兩罐可口可樂,
每個人喝一口,"嘴巴麻麻的 好好喝"
這邊我又感動到噴淚了...
當然還有最後魏老師上了電視,面對電視的鏡頭
她不知道該說什麼
當主持人跟她說,妳想想看,妳想跟張慧科說什麼
就跟鏡頭直接說
經過一開始的木訥之後...魏敏芝的情感釋放
"張慧科 你跑到哪兒去了
我都找了你三天了
你都快把我急死了
你怎麼還不回來啊 "
短短的4句話,讓人心揪在一塊...
戲中的各個場景與角色對白
這麼的自然與真實
一部分是因為全部都是演戲的素人
另一部分,
我自己認為跟張藝謀導演在文革期間
也是"上山下城"運動與工廠工人的經歷有關
他描寫這種農村的小人物,刻劃深到彷彿觀眾就在現場參與
而這種半紀錄式的拍法,在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也用過
一個都不能少更是全面都是非專業演員
甚至用本名來拍戲...
所以這代入的情節實在太真實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好萊塢電影台的預告...
這樣的電影,在現在這樣物質充足的年代
可能已經看不到了
但這種事情,在世界各地一定不斷發生...
我們只能珍惜著擁有的事物
避免浪費,
因為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或許在旁人的眼中,是難以獲得的珍品...
一個都不能少,真的是一部很棒的電影
比起後期張藝謀導演在畫面色彩上的努力
我更希望類似他早期的這種片子能夠更多一點
推薦給大家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